大家有同樣的感覺嗎?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,許多課程和生意都轉移到線上,自媒體經營的話題也因此變得特別熱門。
確實,資訊的發達讓知識和話語權不再是專家的專利,現在人人都能透過自媒體發表自己的觀點,分享自己在某個領域累積的獨門技巧,因此也誕生了許多網路意見領袖,帶貨銷售成了許多人嚮往的經營模式。
今天特別想聊聊「短影片」,尤其是在 Instagram 上的短影片,因為這是目前最容易進入陌生圈、讓更多人被看見,也是最多人選做經營自媒體生意的平台。
許多人開始學習如何拍短影片,是希望藉此獲得高流量,並抱持著「只要觀看次數多,就能帶來收入」的想法。
但網路上流量高,就代表一定能變現成功嗎?
這不一定。
其中有很多因素需要考量,像是經營的內容性質、社群平台的規則等。
如果你想用社群媒體做生意,至少要了解這個平台的運作方式,因為你不可能在完全不懂規則的情況下勝出,除非真的運氣爆棚。
社群的本質是「互動」。
對平台而言,能吸引更多人參與互動的內容,會優先被平台演算法推薦,因為流量增加,就會有更多商家願意投放廣告,平台就能從中獲利。
這就像賣場開放櫃位給商家進駐,那些生意好的商家,自然會被賣場特別照顧,進而得到更多曝光機會,因為他們能吸引更多人潮,帶動整體營收成長。
你可能會為了吸引客人,舉辦試吃活動、送小禮物,每天與客人互動,久而久之,賣場也會主動幫你做宣傳,這就是「互惠互利」的結果。
既然決定用自媒體做生意,就一定要了解平台的基本運作方式。
而前面提到的「互動交流」,在 Instagram 上指的就是 按讚、留言、分享、儲存,以及用戶在你的帳號停留的時間長度。
那麼,該如何提高這些指標呢?有兩個關鍵點:
1. 提高發布頻率
很多人忽略了這點,只專注在拍好一支「完美的影片」,發布之後瀏覽數卻少得可憐。
為什麼?因為你一個月 30 天只發了兩支影片。
這就像在賣場開櫃,一個月卻只營業兩天,賣場自然不會把你放到重要的位置,只有剛好經過櫃位的人可以看到你,沒有刻意經過,根本無法接觸到你的產品,當然就不會把流量發放給你。
2. 內容要能引起互動
你可能覺得自己發了一支很棒的影片,但如果它「不夠好笑、不夠漂亮、不夠有料」,在社群裡,它就只是一支普通的「短影片」。
而社群互動的核心指標就是 按讚、留言、分享、儲存,如果你的影片沒有引起任何互動,那演算法就會判定它「沒有人感興趣」的影片,自然不會收到平台推廣,最後只能被推向邊緣。
當然上面講到的只是如何拉高平台數據的考量點,這跟變現又不完全是一回事,為什麼很多人按上面的做法也真的做出高流量,但為什麼在變現這一塊卻還是成效很差,中間又漏掉了什麼? 之後可以再找機會和大家聊聊。
如果你真的想靠自媒體做生意,就別只是盲目發影片、追流量,而是先花時間搞懂平台的運作規則,這是最基本的卻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。
這就像你開了一家店,卻不清楚客人為什麼來、為什麼走,更不知道如何讓他們願意買單,最後只能碰運氣,結果越做越累,甚至懷疑自己不適合這條路。
#問題不在於不夠努力,而是沒有掌握對的方法。當你發出的每支影片都有策略、有目的地引導觀眾參與,流量才會真正對你的生意產生價值。而這時候你就會發現,經營自媒體並不完全是一場運氣的遊戲。